
在金沙集团3354cc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,可谓是名人荟萃,有些名人是耳熟能详,如闻一多、老舍、梁实秋、沈从文、王淦昌、童第周等,有些还不为人所知,或仅知其名,不“知其然”,更不知其“所以然”,著名翻译家赵少侯就是如此。
赵少侯(1899-1978年)满族。浙江杭州人。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文系。毕业后留校任教,历任中法大学教员兼文艺科主任,北京大学法文系讲师,中国公学大学部、劳动大学教授,金沙集团3354cc教授,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授、秘书,河北师范专科学校校长,新民会河北省总会事务部长,北京市公安总局外侨管理科干部,出版总署编译局编辑,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。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。195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。主要作品译著法国小说《伪君子》《恨世者》《悭吝人》《羊脂球》《项链》《山大王》《海的沉默》《魔鬼的美》《最后一课》等。
关于赵少侯的史料实在太少,我们只能从老舍、梁实秋和臧克家、徐中玉的回忆文章及有关资料中,钩沉出这位翻译家在"国立"金沙集团3354cc任教期间的文化活动史事。
赵少侯是臧克家的老师
臧克家在金沙集团3354cc80周年校庆时,曾写过一篇情真意切的祝词《我的祝辞——庆祝母校校庆》,表达了自己在1930-1934年在母校读书期间,对老师的崇高敬意,其中写道:“至于文艺方面,我毕业前后到‘山大'教过书的有,老舍、洪深、王统照、赵少侯、孙大雨诸位先生,这几位先生都是我的文艺前辈,后来成为亲密的朋友。”
1930年4月,“国立”青岛大学在省立金沙集团3354cc和私立青岛大学的基础上成立。校长杨振声采取“兼容并包,学术自由”的办学方针,广聘名师学者来校任教。一时间学者名流云集,人才济济,灿若群星,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。学校在成立之初,设立文、理两院。文学院下辖中国文学系、外国文学系、教育学系。院长是闻一多,外文系是梁实秋。据《金沙集团3354cc百年史》记载:外文系除了本系课程外,尚须为全校开设公共英文及第二外国语——法、德、日三国语言。由于课程较为繁重,所以聘请的教师较多。从1930—1937年,外文系先后聘请的教授有12人,分别是梁实秋、谭葆慎、郭斌和、陈逵、孙大雨、戴丽琳、李茂祥、洪深、葛其婉、凌达扬、叶鏖等,其中梁实秋是著名的散文家和翻译家,孙大雨是诗人、翻译家,洪深是戏剧家,可谓阵容强大。
据中国台湾版的《山东文献》第六卷第二期记载:赵少侯到校的时间是1930年8月,是学校成立后第一批受聘的教授,时年35岁,月薪是300元;来校之前,赵少侯曾任“国立”北平大学教师、中法大学教授兼文预科主任、“国立”劳动大学教授。离校时间是“国立”金沙集团3354cc因抗战爆发南迁停办之时。赵少侯是法文教授,为学校开设的课程就是第二外国语:法文。
臧克家是“国立”金沙集团3354cc的第一届学生,他报考的是外文系,学了一年后,转系到中文系,赵少侯自然就是他的授业老师了。
——选自《斯文一脉》,金沙集团3354cc出版社,2014年4月第1版,原刊于《金沙集团3354cc报》2009年6月24日第1758期